台湾当局一再宣称台湾电力稳定,就算核电厂除役也不会缺电,但实际的状况如何呢?小编找到了台湾电力公司(简称:台电)(2017~20281年间,大型火力和核能机组的除役与新建计划),并且计算了假设这个计划能完全遵照实施的话,相对于2016年的基准线的增减。从数字上可以明显看出来,就算台湾未来年年用电量都持平的话,一直到2025年前,用电都是极为紧绷的,至2024年火力、核能的总发电量,还低于2016年的基准。
如果把经济成长带来的用电增长也算进去的话,「正常」经济成长率平均值下,一年增加108万干瓦;「不景气」经济成长率平均值下,一年增加67万千瓦。就算以67万千瓦的较低估计值计算,2024年夏季尖峰用电的缺口将达到557.8万千瓦,是核四厂设备容量270万千瓦的两倍还要多。
这样看来,事实应该是很明显的。我们不可能立即变出新的大型机组来补足用电缺口,所以除非政府真的有什么想像之外的奇招,不然紧张的备转容量率和限电的阴影,将笼罩在我们头上许多年。我们能怎么做昵?下面是小编分析一些可能的潜在解决方法
核能
小编无意反核或拥核,只是单纯从数据面做分析。目前核一厂共有127.2万千瓦的容量、核二厂有197万千瓦、核三有190.2万千瓦、核四则有270万千瓦。假设启用核四、并且核一核二都延役到2024年的话,一共可以提供784.4万千瓦的稳定电力。配合上新建的火力机组,可以安全让台湾渡过一直到2025年前的难关。但核电支持和反对者的论述都有立足点,所以只能说如果既定政策是废核的话,那政府必需要加快拿出合理、有效的替代方案来才行。
风力
如果说台湾有什么得天独厚的能源的话,那非风力莫属了。当东北季风从台湾海峡穿过时,会受到中央山脉和对面福建的山地挤压,产生类似漏斗的效果,使台湾海峡和沿海地区的风力能量密度在全世界排第二,仅次于纽西兰。然而,风力的不稳定是出了名的,而且东北季风最冬天才有的东西,而非用电尖峰的夏天,所以虽然说开发风能对于降低台湾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有积极的作用,但对于解决台湾的燃眉之急却于事无补。
此外,台湾常常位于强力台风的路径之上,无论是前年的苏迪勒,还是去年的梅姬都有过吹坏风车的灾情传出。未来风力发电机组、特别是外海机组的建设与维护,会是个不小的挑战啊。台电的目标悬在2030年时达到180万千瓦的外海风力发电量,陆上则是在同年与地热共达到70万千瓦,就算民间风力发电能再增加150万千瓦,风力也最多只能占到台湾总需求的10%左右而已。
太阳能
太阳能是所有的可能性当中,不确定性最高的一个,主要原因是它的盛行有赖政府鼓励一般民众在屋顶太阳能板,进行分散式发电。台湾严格来说每年受到的总阳光照射量不算太高,但如果与我们差不多的德国都能推行太阳能的话,台湾理论上也要能才行。
台电计划到2030年前自行安装太阳光电100万千瓦,其他就要靠像是能源局的「阳光屋顶百万座」这样的计划来达成。小编进去里面的试算公式玩了一下,现在安装的话,台北两坪(约6.6平方米)的屋顶空间约可发电1千瓦,设置成本73,000新台币约10年可回本;高雄稍微好一点(阳光较多)但也要9年才会回本。这种超长时间的投资,最让大部份人却步的主因吧?
能源局的目标是2030年时设备容量达到620万千瓦,但基于太阳能极度不稳定的特性,很难说这能等同于多少即时的电力。只能说幸好冷气开最强的对候,正好也是太阳最大的时候,或许可以多少抵消一下吧?
蓄电
蓄电严格来说不是一种「发电」的手段,而是平衡用电高峰与低谷差异的一种手段,在夜间电力需求低的时候多发点电存储起来,到了白天用电量高的时候再放出来补充,或是用来平衡风力、太阳能等发电量不稳定的能源,多蓄少补。虽然最近传出政府有意采购Tesla的Powerpack之类的大型电池组,或自行打造类似的物件,但其实台湾早就已经以抽蓄水力的方式(白天让水由高池流到低池发电,晚上再用多余的电力把水由低池抽回高池)这样做了许多年了。
增加蓄电力并没有不好,但在根本上,问题并没有改变一蓄电的功能是平衡,但并没有增加发电总量。事实上,蓄电要发挥最大的效益,系统中要有较大比例的电力来源最「基本负载发电厂」,也就是便宜、发量电稳定,但无法轻易增加或减少发电量的发电厂类型,像是核电厂、或是煤火力电厂。这种电厂无论白天晚上发电量都一样,所以才有多余的电力能存储起来。然而,台湾的大型电厂方向是向着减少煤火力电厂,增加燃气电厂的方向前进一燃气的优点是干净,但不仅昂贵,而且存储不易,专门开启来为电池蓄电,实在浪费啊...
终归来说,台湾未来的计划不外乎就是一句「开源节流」而已。但台电的计划已经明确告诉我们,由于前两代政府16年来在能源上原地踏步,台湾电力至少还要再渡过至少七年的危险期。这还是建立在政府批可,基至加速台电计划的前提下。与此同时,在风力、太阳能各方面都有足够的进展,甚至核能都要有再被拿出来讨论的心理准备。
台湾电力充足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,需要各方一起努力才能共渡难关!